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

繼續騎車,才會想到更多的事情

自從大概2013年後買了那台腳踏車後,沒騎多久我就把它放在地下室好幾年,因為後來都只用慢跑運動,曾經幾度想起那台車都會感覺很浪費錢,也會思考為什麼我不繼續騎車了,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騎車要花比較多時間,因為每次都騎至少25公里,來回花費兩小時,通常我都是夜騎,也就等於我把晚上休息的時間用在騎車運動,有時候很懶、有時候想做點耍費的事情就感覺會不夠時間,前面幾年我又常晚上去地球村上課,說來說去都是給自己找增肥的藉口。

拜五月爆發的疫情所賜,到現在雖然已經降回二級警戒,還是不太敢大意,政府也沒有放寬不用戴口罩運動,而我不能夠戴口罩跑步,這樣還沒喘死先熱死,所以就乾脆把那台塵封許久的腳踏車拿出來騎。記得是大概從八月初開始恢復這項運動,第一趟我就從家裡出發騎往熟悉的光復橋,一路上發現其實變化不大,都跟幾年前的景色差不多,河濱運動的人道是變多了,有時候騎車還得小心一些兩光跑者或騎士。

後來這樣一直練耐力一段時間後,距離從光復橋、大稻埕,最後拉到重陽橋,越騎越過癮,就乾脆想挑戰看看關渡,於是在九月底某天天氣開始變涼後直接從新店騎到關渡,那晚我花了四個半小時才到家,抵達時已經半夜12點多,後來第二次就是個月初,特別挑一個周六傍晚早點出發,直接再挑戰一回,這次含休息時間花了四個多小時,回程的時候其實已經很無力了,但我覺得完成那樣的突破很有成就感,唯一遺憾的是這份喜悅是獨享的,每次騎車幾乎都是很孤單的,這應該也是為啥我前幾年都不騎車的原因之一,像這樣騎那麼久都是一個人和一台腳踏車,說真的久了還滿無聊的。

脫離單純運動的話題,每次挑光復橋當折返點,主要原因除了以前外婆家在埔墘、我很熟悉之外,里程數剛好達到運動效果等,這座橋也是小時候的回憶,小學時放寒暑假常坐老爸機車過這座橋跟他去上班,有些時候過橋的景象還印在我腦中。我記得以前常常看到現在的華翠橋,當時還是鐵路,常常會看見火車經過上方,後來鐵路地下化、橋拆了,就成了現在華翠大橋;另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的,是以前光復橋曾經有憲兵崗哨,而且還是雙哨,看憲兵站崗已經是小學時期的日常,我從來不知道為啥以前橋梁要派駐憲兵,到大學時在淡水也會常常經過關渡橋下,看見已經撤哨的衛哨所,直到某天我查了一下「湖口兵變」後才曉得,這個發生在1964年未成功的裝甲兵政變最後失敗告終,雖然沒有真的發生戰鬥,但為了保護台北安全,此後通往台北的各重要橋梁上都部署了憲兵,除了一般勤務外,在發生這樣事件時,他們還得負起炸橋阻斷車輛進攻台北市的責任,而這樣的歷史課本是不可能教的,小時候也只聽老爸講過湖口兵變,但我一直到近年來才知道這些前因後果。

再來是光復橋憲兵撤哨的事件也讓我印象深刻,某天老爸回家後說,橋上上午發生槍擊事件,一群歹徒開車經過哨所後停下,衝出開槍射殺了當時在哨所外的憲兵,還奪走他的T65K2步槍,另一個憲兵是新兵,嚇到躲在哨所內不敢還擊,打開電視看到當時新聞還播出憲警在洗刷橋上的血跡,當時沒像現在有什麼限制級畫面等等規範,就大放地播放在類比電視上,後來應該是有偵破此案,當時台灣政治風氣已經改變,加上此次事件的衝擊,後來各橋梁也就陸續撤哨、不再駐紮憲兵,每次牽著腳踏車過橋的時候我都會想起這個事件,也不知道用什麼心情來形容,它就是一段不再被大家記得的歷史。



陽光橋晚上燈打得不錯,但它不不覺也啟用很多年了,白天會看到白色橋梁髒兮兮的

夜騎最陶醉的就是看這些打亮燈的公寓大廈

華中橋旁的一整排公寓也令人賞心悅目

平常的終點就是紅色的光復橋,日據時代叫做昭和橋

國慶日到光復這段期間依然掛國旗,從小到大這點都沒變

印象中這裡就是憲兵出事的地點

這邊下過雨後會變成積水的小窪地,偶爾會有青蛙叫

中秋節時水面倒映著大樓,美不勝收

也是充滿故事的馬場町,此地可以講的內容可多了,以後再找機會研究看看吧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【IT Notes】透過api移轉Gmail到Exchange

 在雲端裡面串接api不是一件很好學的技術,第一次有機會學習到將GWS的Gmail信件全部轉移到M365的Exchange,其實方法很多種,像以前用的pst檔匯出轉移的方式等,但透過api串接,可以批次和排程轉移,是非常方便且準確的作法。唯一讓人感到困難的是學習成本不小,通常需要...